學術交流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學術交流

歡迎再此進行學術交流~
 
首頁首頁  歡迎頁歡迎頁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登入登入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搜尋搜尋  
1.責任 本論壇不保證、明示或暗示且不承擔任何與使用論壇上信息相關的責任。 2.登錄名和密碼責任 在註冊時,您會收到一個密碼和一個登錄名。您有責任對登錄名和密碼進行保密,並對所有使用您的登錄名和密碼所進行的活動負全責。如發現任何擅自使用密碼、帳號或其他任何侵犯安全的行為,請您立刻告知管理員;您必須確保每次使用結束後都從您的帳號中退出。 本論壇無法也將不會對破壞這些條件而造成的損失負責。 3.內容責任 您了解並同意所有的信息、代碼、資料、文本、軟件、音樂、聲音、照片、圖像、圖表、視頻、及時消息、留言、文件及其他內容,無論是公開或私下傳播,您都是唯一的責任人。這意味著您通過此論壇所下載的、上傳的、電子郵件發送的或其他的所有內容,在任何情況下都將是您而不是本論壇負有全部責任。在任何狀況下本論壇都將不會以任何方式對用戶或其他第三方的內容負責,除了在某些內容中所出現的錯誤和遺漏,或發送電子郵件,使用此服務的其他傳輸方式而造成的損失。 4.非法內容 本論壇不歡迎也不支持盜用軟件、黑客、破解、濫發、攻擊網絡服務器、色情、種族歧視、反人道主義、不適當的服務器活動以及其他違法的行為。本論壇中所包含的文本、鏈接、圖像、動畫、視頻及其他任何內容,如確認違法將不予通知直接刪除,本論壇保留刪除所有明顯違法的帳戶和論壇的權利。所有非法的內容或行為也都可以呈報給有關機構或追究法律責任。 5.有限服務 任何人不得利用本論壇進行有損於他人權利的活動: 發佈非法、有害、恐嚇、不正當、誹謗、粗俗、色情或不道德的內容; 暴露18歲以下的兒童個人信息及圖片謀利的。 6.尊重品牌和版權 您在網絡上看到的,讀到的所有元素都是收到版權保護的。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使用、分發、拷貝、複製、修改、更改或轉發網頁或其組成部分,例如文本、未經書面授權的圖片。網絡上品牌及形象標誌均需通過擁有所有權的公司授權方可出現在網絡上。未經法定擁有權的公司、第三方持有人或法定持有人書面授權,不得擅自將其整體或任何部分在網絡上發布。對於任何專利侵權的行為,公司保留向法院起訴的權利。
1.責任 本論壇不保證、明示或暗示且不承擔任何與使用這些信息相關的責任。這些信息可以在不預先通知的情況下進行修改或更新。 2.登錄名和密碼責任 在註冊時,您會收到一個密碼和一個登錄名。您有責任對登錄名和密碼進行保密,並對所有使用您的登錄名和密碼所進行的活動負全責。如發現任何擅自使用密碼、帳號或其他任何侵犯安全的行為,請您立刻告知論壇管理員;您必須確保每次使用結束後都從您的帳號中退出。本論壇無法也將不會對破壞這些條件而造成的損失負責。 3.內容責任 您了解並同意所有的信息、代碼、資料、文本、軟件、音樂、聲音、照片、圖像、圖表、視頻、及時消息、留言、文件及其他內容,無論是公開或私下傳播,您都是唯一的責任人。這意味著您通過此服務所下載的、上傳的、電子郵件發送的或其他的所有內容,在任何情況下都將是您而不是本論壇負有全部責任。在任何狀況下本論壇都將不會以任何方式對用戶或其他第三方的內容負責,除了在某些內容中所出現的錯誤和遺漏,或發送電子郵件,使用此服務的其他傳輸方式而造成的損失。 4.非法內容 本論壇不歡迎也不支持盜用軟件、黑客、破解、濫發、攻擊網絡服務器、色情、種族歧視、反人道主義、不適當的服務器活動以及其他違法的行為。所有論壇中所包含的文本、鏈接、圖像、動畫、視頻及其他任何內容,如確認違法將不予通知直接刪除,本論壇保留刪除所有明顯違法的帳戶和論壇的權利。所有非法的內容或行為也都可以呈報給有關機構或追究法律責任。 5.有限服務 任何人不得利用本論壇進行有損於他人權利的活動: 非法、有害、恐嚇、不正當、誹謗、粗俗、色情或不道德的內容; 暴露18歲以下的兒童個人信息及圖片謀利的。 6.尊重品牌和版權 您在網絡上看到的,讀到的所有元素都是收到版權保護的。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使用、分發、拷貝、複製、修改、更改或轉發網頁或其組成部分,例如文本、未經書面授權的圖片。網絡上品牌及形象標誌均需通過擁有所有權的公司授權方可出現在網絡上。未經法定擁有權的公司、第三方持有人或法定持有人書面授權,不得擅自將其整體或任何部分在網絡上發布。對於任何專利侵權的行為,公司保留向法院起訴的權利。

 

 (明報)我來自香港

向下 
發表人內容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98
注冊日期 : 2012-10-14

(明報)我來自香港 Empty
發表主題: (明報)我來自香港   (明報)我來自香港 Empty周一 11月 19, 2012 9:54 pm

[url]http://hk.news.yahoo.com/我來自香港-211715971.html[/url]

2012年11月18日星期日上午5:17

【明報專訊】是有些人神經過敏,是社會氣氛太緊張,還是我們都害怕失去,失去我們一直擁有的東西。

這星期突然成了新聞人物,馬傑偉回應傳媒以平常心對待。

紅燈還沒亮起,面對沒水準的批評,還是一笑置之吧。

馬傑偉說《星期日生活》的讀者都知道什麼是身分認同,不用再跟大家上一課身分認同ABC,不過原來,有些人不知道身分認同是需要研究的課題,也有人不知道什麼叫學術自由。

民意調查

馬傑偉跟馮應謙最近發表的「香港人的身份與國家認同」民意調查,結果觸動了某些人的神經,引來高調的抨擊,當事人平常心對待,沒有激動的反應,畢竟調查不是第一次做。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自一九九六年開始進行「香港人的身份與國民認同」民意調查,之後每兩年做一次,訪問時間選定在十一國慶後的一星期,最近這次調查結果突然引來如此大反應,馬傑偉回想起一九九六年頭一次調查受關注程度更甚,「主流傳媒都出席了記者招待會,得到了頭版,很大篇幅的報道,因為是第一次做,有新鮮感,而且回歸前夕氣氛緊張,好像那時的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解放軍的抗拒程度非常高,達30%,有點殺到來的氣氛。」

市民對本土價值的堅持

馬傑偉提到中國人╱香港人身分認同這組問題由八十年代社會學家關信基、劉兆佳展開,而他們則首次用一些符號測試身分認同的情緒內容,例如解放軍、國旗、萬里長城等,從這幾項調查也可看到幾個轉折期,以解放軍的抗拒為例,一九九六年之後是持續下降,「這個很容易理解,回歸頭幾年沒有什麼大事件發生,後來隨着開放軍營,抗拒情緒大減,到二○○八年前後,心繫家國宣傳片出現,對國旗、國歌感到自豪感更高,那時一般報章沒有報道,就是《文匯報》用很大的篇幅報道,當然這個是因為配合了當時的國策,之後幾年又靜了下來,到這次大概是反映了近年市民對本土價值的堅持,以致出現這個調查結果。」媒體怎樣報道自跟本身的立場有關,卻也不純粹是媒體本身,也跟政治環境、社會事件有關,所以數字出來後很容易把事件串連起來看。

學術自由

媒體、公眾對調查有何反應,都不是他控制得到,也不需要太介懷,然而這一次,馬傑偉說想法是複雜的,「我是完全沒有壓力,人事上亦沒有任何影響,對於《環球時報》那篇報道甚至覺得可以不用理會,也覺得隨後香港媒體的報道也有點神經過敏,面對那些嘲諷式、水平低的批評寫法,是完全沒有殺傷力,是以我覺得不需要高調回應,除非,除非這次是有系統地去游說,不過這樣的話也不會高調地去做。不過另方面,我的老師陳韜文卻認為我要出來說說,始終那是被視為官方的風向標,後來到細想,便寫了篇文章回應。」馬傑偉以〈香港身分認同研究的時代意義〉一文回應這次調查引起《環球時報》署名文章批評,文中一方面解釋研究的意義,另方面重申香港學術自由之可貴。「因為單靠個人的勇氣和骨氣是不健康的,香港學術界的活躍是來自制度,沒有任何政治的包袱,甚至我性格上是相對地軟弱,也能夠自由奔放,毫無壓力地以學術作為職業和興趣,香港一直如此,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要開聲說話,這不是去駁斥任何官員,只是向他們解釋香港學術界的運作情况。這種官方對學術研究發出的一個信號,是不健康的。」

行規,中立持平

馬傑偉不是第一個被點評的學者,類似情况之前也出現在鍾庭耀、成名身上,學術自由跟政治,學者參與政治,所謂的中立,是什麼一回事,「這不會是個簡單問題,嘗試這樣說,其實人文社會科對社會的新發現自然會帶來後果,舉例說要去研究權力分佈,解釋形態,看百佳惠康的貨品,原來有三種減價,二十種減價,客觀持平去分析,這是行內有效行銷手法,這也是學術;另方面,對社會銷售業的影響,是否也可作出一個壟斷的價值判斷,這也是學術。又好像,學者對理想社會追求,希望推動社會變革,例如對弱勢社群的幫助,分析研究怎樣建設一個讓他們宜居的城市,這也是一種廣義的政治。

所以,如其說怎樣是中立持平,其實是看無論學者個人對理想社會有怎樣的理解,並不會稀釋其研究,無論其政治立場怎樣,也不會減低對學術理論,方法學的掌握,對問題的理解,如何分析,研究設計是否有效,最後的結論是否紮實,一切一切都有行規,假若守不住這些規則,而只是像喊口號,例同上街喊地產霸權,這不是學術而只是學者參與社會運動。而知識分子本着其價值觀而參與政治,參與社會運動,或是參與建制內形形色色的諮詢工作,假若因為這些參與而令其學術研究有妥協的情况或不夠水準的表現,他將會在學術界得到懲罰,在學術界不被尊重,他只會是一個從政的人。」馬傑偉提醒大家香港的學術界在國際上一直很有聲名,在很多國際期刊上出版很豐盛,這麼細小的地方能有這樣的成績是很難得,「這也是為什麼國內學術界,特別是人文科學難跟國際接軌的原因,如果香港稍為傾向內地是我不願意看到的情况。假若有天校長,校監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要大家跟着主旋律的指揮棒,那,我們就上街吧。」

研究因由

放心,這刻一切安好,對於這次調查引起的風波,馬傑偉沒有半點激動,總是輕描淡寫,不過說起研究卻眉飛色舞,本想由他親自說說身分認同是怎樣一回事,不過他相信正在看的你都知道什麼是身分認同,在〈香港身分認同研究的時代意義〉一文中便提到,「國族認同,並非生而有並非血緣關係的必然,而是一過歷史政治的過程。」這些最基本的概念我們都懂,那就說說他的研究經驗,他的身分認同研究怎樣來,「從事人文學科的研究,多少都是從解決自身問題開始,七十年代在香港長大,價值觀是香港浸出來,而我鄉下是另一個世界,不論是衣著,品味各方面。問自己為什麼對中國人的身分有疏離感,為什麼會為香港人的身分而自豪?博士論文開始研究本土與國民身分認同,寫的是《網中人》,劇中周潤發是港大生,廖偉雄是爛撻撻的阿燦,當中代表的香港和中國,後來才慢慢想到,《網中人》的家庭原來就是我自己的家庭,我也有一個大陸偷渡來的大佬,感覺他是外人,原來這是我視而不見的東西。」

北上探求 中港變化

這是漫長的過程, 這個問題從八十年代問到今天,漸漸化解了他心裏的疑問,從香港的流行文化出發,後來到深圳的酒吧,東芫的工廠去認識這個我所謂的家鄉,看中港的變化,之後還不滿足,繼續北上,到北京上海,寫了《酒吧工廠》、《時尚誌》,看內地城市現代化、中產化的轉變。「從個人出發,其實也有集體的意義,也解釋了我這一代人的想法。」

情緒,如何量度?

馬傑偉說慶幸當天李金銓老師安排他加入這個身分認同的調查,輔助了其他的研究,是個意外收穫,「量化統計不是我最擅長的研究,當天本着對自己的挑戰便一試,卻找出了量化研究最強的地方,創造性地解答了質性研究的一些問題。我在想身分認同問題上不止是取決於價值觀,好像為什麼看到中國護照、國旗總是有點不自在,看到毒奶粉事件又會激心,這是情緒問題,那應怎樣量度情緒,是投射在哪些地方,於是想到用一些文化性的標記,如維多利亞港,萬里長城等。量化研究能細緻地看到一些情况,結果是完全量度到的。」

這個做了十六年的調查,馬傑偉今天說起依然興奮,好像萬里長城的認同一直高企,對解放軍的認同視乎那時的公關手法是否有效,從數據再分析社會政治因素,原來這個量度方法是相地準確。「再看香港人跟內地人印象差距這一項就更明顯,最新調查的結果,差距最大的是自律,這個很易理解,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是商場地鐵內的自由人旅客,其實這跟媒體也有關係,九七年香港對大陸新聞的報道是比較概括,近年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報道都是很詳細,很埋身的,李旺陽事件更是香港記者自動去調查。」

疑問,問下去

馬傑偉的研究嘗試解答了他那代人的疑問,也繼續替新生代尋找答案,他相信身分認同這是香港的獨特性,五十年前我們不用問,五十年後,或者也不用問,偏偏我們生於九七前後的數十年,沒辦法,還是要問下去,是幸運還是不幸,我們也必須處理一下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問題。馬傑偉在〈香港身分認同研究的時代意義〉一文結語寫道:「幾年後,若香港全面內地化,或內地展開政治改革,內地與香港價值差距收窄,又或內地與香港互動而創新局面,到時我們的研究設計將會失效,亦是我們功成身退之時。當然,我們期待的,是內地的民主化,而不是香港的內地化。」

如無意外,2014年再做這個調查,那時郭晶晶與霍啟剛會否生了一個中國香港香港中國小孩,我們又怎樣看國旗國歌,還是我們不再需要回答這些問題?

文 林喜兒

圖 盧翊銘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頂端 向下
http://crazycitys.forumexpress.org
 
(明報)我來自香港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學術交流 :: 核心科目 :: 通識 :: 時事分享-
前往: